《城南旧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导读书目,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电影金鸡奖”等多项,感动了一代人。
王崧舟推进整本书的阅读_王崧舟文本细读心得
王崧舟推进整本书的阅读_王崧舟文本细读心得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本不再是只有课内几篇文章了,课外阅读被专家老师巧妙地融合在了我们课本中。是的,就是我们每个单元出现的“快乐读书吧”。“快乐阅读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了,大家也跟着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这个板块,都在为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而努力。今天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对于我有着格外的吸引力,因为我一直有着这样想法:成为我们班孩子的阅读启蒙者,推广儿童阅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王崧舟老师带着整本书导读策略来解读《城南旧事》吧!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进入课堂,大家已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哦!这个我知道是歌曲《送别》。原以为是老师随意选的一首歌曲,后来观看了回放才知道《送别》乃是时代家喻户晓的名歌,因为它是欢送别离必唱之歌,还曾经多次出现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设情境,渗透主旨。王崧舟老师对文本的主旨把握为离别——成长,每一次的成长都是在离别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与感受来体会文本的情境。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接着王崧舟老师出示用心地绘制出文本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结构,明确主旨。文本中出现了五次离别,每一次都在作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都拿出来一一鉴赏,课堂上时间又不允许。在这里,王崧舟老师聚焦典型即一次离别,作者与爸爸的离别来深化主旨。王崧舟老师通过对比等手法,学生探索英子的成长,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这一次离别与次离别有什么不同?”“英子现在的反应是什么,正常的反应是什么?”“英子的表现是什么改变了她”……层层递进,深化内心,让学生体会文本主旨。
对于学生来说,找出一篇文章的主旨尚有难度,更何况于信息量大,思维跨度高,内容精细繁杂的整本书。在这里又学会了一招:删繁就简,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一张图下来,整本书的内容均被整合于此,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不费吹灰之力,课堂开展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对王崧舟老师大写的佩服!
听了几节王崧舟老师的课下来,发现他非常重视写作的,每堂课结束必定要让学生练一下笔。他的练笔代入感很强,你看“任选其中一个人物,想象自己是现在的英子,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当然你也可以换其他的问题,不仅仅可以可以想象成英子,还可以想象成其他人物来写作。通过文本的解读,学生大多对每个人物有了认识,现在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对文本的主旨再次进行了内化。课堂上学生们的写作对话精彩纷呈,令我们都赞叹不已。
有时候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老师没有把学生的潜能给挖掘出来。如果你想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及学识渊博也有很大的要求。在这里王崧舟老师也尤其强调,让学生能够敞开写,借助情境让其沉浸在其中,同时链接到自己进行书写,这时候的写出来的话都是真心话,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挥发。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音乐再次响起,本次课堂也在音乐中结束。我想,以后每次听到这个音乐我都会想起我的心灵童年,想起王崧舟老师的《城南旧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编制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其中非常有特色,也受到广泛好评的,就是在每一册语文教材中都设置了一个《快乐读书吧》。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好整本书,已经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价值取向。
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好整本书。教师可以借助整本书导读单,指导学生阅读。
《快乐读书吧》的设置,的意义就是把整本书阅读,或者说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简单说, 课外阅读课程化 了。因为是课程化的,所以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系统的规划,就有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进度,当然也有了相应的 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读好整本书,已经成为我们的课程任务与教学。
《快乐读书吧》的整个设置体系。学段的《快乐读书吧》相对简单,导读单使用也很少。我们重点梳理第二、第三学段的设置安排。
《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导读之间的关系:
,导读主题——整本书导读的主要方向。
《快乐读书吧》的导读主题,是怎么影响我们整本书导读的主要方向的?
第二,导读文体——整本书导读的体裁意识。
《快乐读书吧》每次的阅读书目,是如何唤醒我们整本书导读的体裁意识的?
第三,导读书目——整本书导读的范围。
《快乐读书吧》具体的各种名著、各种读物,对于我们框定整本书导读的范围,又有着怎样的指导作用?
第四,导读策略——整本书导读的语文要素。
《快乐读书吧》提供的阅读策略和建议,对我们整本书导读的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意味着什么?
三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奇妙的王国”,阅读的文体都是童话(体裁)。
阅读整本 童话 的两个基本策略:
条:童话世界无奇不有。阅读时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
童话是想象的产物,阅读童话要通过想象才能领略它的魅力。怎么写就怎么读,怎么读就怎么教。实际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让学生感受童话中想象的成分,所以单元教材与《快乐读书吧》是一脉相承、有机贯通的。
第二条: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我觉得这个策略特别好。好的阅读,首先要把自己放进去,只有把自己放进去,才能切身、切实地感受到作品的精神力量。那么,怎样把自己放进去呢?这一期的《快乐读书吧》就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这是一种 沉浸式阅读 ,沉浸式阅读所滋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文字功夫,或者说不仅仅是孩子整本书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同时,也 净化着他们的精神,升华着他们的灵魂,哺育着他们的整个生命 。三上的《快乐读书吧》,无论在导读主题、导读文体、导读书目和导读策略上,都给我们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实质性帮助。
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三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小故事大道理”,导读 文体 是 寓言 。这一期的《快乐读书吧》编者提供了两条阅读建议:
条:读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这是由寓言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言”讲的是故事内容,而“寓”其实就是寄托背后的这个道理。所以寓言的表层结构是故事,深层结构是道理。因此,寓言的解读程序,一定是先读懂故事内容,再去揣摩和领悟背后所要讲的道理。
第二条: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和穿透力,所以,千年之前的寓言,千年之后读来,依然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比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等。所以, 联系现实读寓言 ,既能加深理解寓言本身的寓意,也能促进孩子对当下生活有更深入的体察,这样读寓言就不“隔”了。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四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很久很久以前”,导读文体是 神话 。这一期的导读策略也是两条建议:
条:远古时候人们认为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一定要在严肃的仪式上郑重地讲出来。
我们在各种公开课、观摩课中经常发现,孩子们会对神话故事中的某些情节、细节提出质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不真实,不可能。比如《开天地》,那把斧子是哪里来的?天地都还没有成形,怎么可能会有斧子呢?所以, 读神话首先不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信念问题。 如,我们先认定神话是的,是远古先民捏造的,那么,你已经背离了神话这种文体最本质的特征。
这一期的条导读策略,与其说是策略本身,不如说是 从神话最本质的特征出发,指出阅读神话时必须具备的态度——像先民那样相信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 所谓神话,一定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创造的。远古时期的人们,面临着生命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又比如:“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等等。那个时候的人们,以那个时候的思维方式、那个时候的智慧水平、那个时候的生活经验,去尝试理解那些重大主题,以便解除因为未知而带来的恐惧,求得内心的安宁,从而能够好好活着。神话,就是他们对这些重大主题的解释。有了这样的解释,他们才能安心。因此,神话对他们而言,真实而且神圣。因此,神话一定要在严肃的仪式上郑重地讲出来。
所以,我觉得《快乐读书吧》所提的条建议,非常好,非常重要。这是阅读神话的策略中的策略,是元策略。无论是古代神话,还是希腊神话、北欧神话,阅读时首先要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共情的态度进入神话。
第二条:神话通常气魄宏大,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九日……读的时候你要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神奇。
读童话和神话都要发挥想象,但是不一样 。 读童话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主人公;读神话的时候,不建议把自己放进去,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其中的神奇。 所以, 读神话,就是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相信它的神圣,一个是感受它的神奇。
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四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十万个为什么”,导读 文体 是 科普读物 。童话也好,寓言也好,神话也好,都属于文学范畴;科普读物,更多地属于实用范畴。所以,科普读物的 导读策略 会有很大区别:
条: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什么是科技术语?其实科技术语的背后,就是一系列的科学知识。以四年级孩子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视野来看,阅读科普读物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很正常。编者建议,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那么,孩子们在课上学过哪些方法呢?比如: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向老师讨教、伙伴互助、上网查询等等。这样,整本书的导读策略就跟教材中相关的语文要素联系起来了。
第二条:读完后还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知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新的科技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科普读物具有阶段性,也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五十年前撰写的科普读物,搁到今天,势必会有一些科技知识变陈旧甚至变错误。因此,提出这样的阅读策略,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体现。
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五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从前有座山”,导读 文体 是 民间故事 。
整本书的民间故事怎么读?这一期提供了两条策略:
条: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还是那句话,怎么写就怎么读,怎么读就怎么教。民间故事的创作,往往有固定的类型、重复的段落,那么,阅读时,就应该留心这些固定的类型、重复的段落。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创作特点,一是为了方便记忆,二是为了加深印象。所以,阅读民间故事的策略,就是让学生 把民间故事讲出来 。
第二条: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正义却弱小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心地善良的穷苦人最终会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是希望孩子们能进一步看见其中所寄托的朴素的愿望。我们要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民间故事就是生活在层的普通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愿望的一种精神补偿。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五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这样一种对偶式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导读 文体 —— 古典名著 的一种自觉照应,的书目毫无疑问都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所的阅读策略也是紧扣古典名著的特征提出来的:
条:古代长篇多是章回体。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成一个长篇故事。
这里说的是古代长篇的形式结构,好像没有涉及到具体策略。就像民间故事的阅读,会提示有一些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怎么写决定怎么读,怎么读决定怎么教。既然章回体具有这样的特征,那么,阅读时,就要把握这些特征,关注回目,关注哪些回目的情节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简单地说,读法与写法要匹配。
第二条:我很喜欢读回目,只要看一下某一回的标题就可以猜出它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我很喜欢读回目”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的孩子并不喜欢读回目,因为回目读起来有相当难度。“我很喜欢读回目”——为什么呢?只要看一下某一回的标题(就是回目),就可以猜出它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这里涉及到回目的作用和回目怎么读,这是古典名著导读的基本策略。
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六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我们暂且把这一类读物称之为 成长 ,当然这个不够严谨。的成长有《童年》——高尔基的作品;《小英雄雨来》——本土的作品,抗日题材。《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最早由语文教育大家夏丏尊先生把它翻译过来。关于成长的导读策略,也是两条:
条:很多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太容易分得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楚了。
篇幅越长的,人物关系肯定越复杂。怎么读呢?这里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抓主人公。先锁定的主人公,然后就可以去定义各种人物关系——她是阿廖沙的母亲、他是阿廖沙的外祖父、她是阿廖沙的外祖母、他是阿廖沙的同学、他是阿廖沙的邻居等等,这样人物关系就清楚了。
第二条: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读,最吸引我们的毫无疑问是情节。但是读情节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情节,去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没有人物,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只记得鲜活、生动、有趣、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是不够的,要透过这些情节,看见背后一个一个鲜活的灵魂。
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六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漫游世界名著花园”。我把编者的这些称之为 探险 ,的书目有:《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还有《爱丽丝漫游仙境》。既然是,那么跟六上的成长会有一些关联,但是,它又是探险,又是世界名著,所以,建议的导读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条: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但想要能成为经典的书不简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就会让自己沉下心来读,越读越有味。
名著不太容易读,所以读名著要学会静心,要学会沉下心来。并不是说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直接享受。享受当然是有的,但往往是间接的,是要为此付出艰苦努力的。因为, 这个享受来自思维的挑战,也来自精神的挑战。 阅读名著的享受,是在直面挑战、经历挑战、完成挑战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就像爬山,你只有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爬到,才能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读经典名著,就是这种感觉。其实,这个建议主要涉及的不是策略问题,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
第二条: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就更大了。
传统“文论”有一个基本原理,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由孟子最早提出来的。你要读懂作品,就要读懂写作品的那个人。你只有读懂了那个人,才能真正读懂他写的作品。这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基本策略,尤其是阅读那些经典名著。
这就是《快乐读书吧》第二、第三学段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我们知道,统编教材之前,课外阅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随意性的、随便性的。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目标相对明确了,重点相对突出了,策略相对适用了,体系相对完整了。基于这样一个变革趋势,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也应该迈向课程化的轨道了。
《快乐读书吧》的课程化设置,对于整本书导读有着诸多重要启示:
个启示:整本书导读不再空泛了,它有了具体而集中的导读目标;
第二个启示:整本书导读不再随意了,它有了与之匹配的导读策略和路径;
第三个启示:整本书导读不再无序了,它有了导读阶段和层次,什么阶段什么书目,什么层次训练什么策略,是有一定讲究的。
1、教师的教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要素,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设计教学,不要总想着如何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如何能别出新意、追求亮点,过度的渴望出彩、功利化,而偏离了教学核心。王老师的几节课都是紧紧围绕单元核心素养,依托教学策略与单元交流平台为指导来设计。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始就设计找时间、划分段落、理清思路。《城南旧事》就出示表格找故事主人公、离别时间、地点、方式,简化概括梳理结构。
2、课堂导入要更实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不需要铺垫时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这几篇几乎都是如此导入,直接读题,走进教学。但如果需要导入,一定是与课文关联紧密,不急不躁,慢慢浸润,使导入不仅在此处做到了铺垫,在后面的教学中又起到了升华作用。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门见山进入文本后对资料及为人评价的拓展补充,了解这位伟大的先驱。《爱莲说》开始运用大量的铺垫,让学生读懂每种花的象征意义,为文本理解莲的君子品格做了很好的铺垫。《城南旧事》开始由歌曲《送别》导入,了解词、曲作者,还耐心听完全首歌,谈感受,才走进。之所以如此,原因是这首歌在这部小数出现了多次,歌曲所表达的也是的感情基调,因此,这样的导入不仅仅起到了激趣导入的作用,更起到了提纲挈领升华主题的作用。
反思:回想我们以往的导入:绞尽脑汁、大肆渲染、看似热血沸腾、澎湃,实则无病、多此一举。既浪费宝贵时间,又对后面教学无多大实际意义。
3、教学设计要纵观全局,从大眼着手,针对不同课型不同设计。如《好的故事》因为文中大多词语难懂,就改变以往先读文、再认词的顺序,先通过多种方法学生读懂词语意思,再走进课文朗读。《爱莲说》是通过三种花的描述,借物喻人,表达作者的君子品性。王老师就从局部再到全诗,先分别认识三种花,读懂三种花的寓意,再聚焦莲花,识花之特点,再品花之品性,引申诗人之君子品格。《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将课文写作顺序、理解字词、课后习题、朗读指导等都巧妙有机融合在一起。《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难文浅教,先简化概括整本书思路,在聚焦人物性格,抓住几次离别,感受影子成长。
4、围绕语文要素,深度挖掘,不蜻蜓点水,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度思考的好习惯。小到一个题目、一个注释,都要提醒学生反复读、仔细看,捕捉到更多信息。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让生仔细观察题目,不断追问,从而弄清作者、主人公、写作时间、主人公逝世时间、两人之间关系,引出时代背景等。《红楼春趣》中通过注释,知道文章作者、出处、题材等。
另外,无论时让学生质疑提问题时,还是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时,不急于叫停或只限于听取一种,充分听取每一个孩子,深度发问,思考,孩子打开思维。特别是读句子谈体会时,学生抓住不断追问,反复反问,使孩子的思考更深入,理解更全面。如《红楼春趣》中,宝玉细心看后,看是一个美人风筝,做的精致,一阵欢喜,大声说道:放了他。就反复学生通过“仔细、美人、精致、欢喜、大声”等词语,品出宝玉的不同性格。在理解之后的感情朗读时,王老师也能巧妙学生一遍遍反复读,多角度读、挑生读、男女、师生对读。。
5、善于运用反向思维,联系生活,对比思考比较,从而更深感受人物的品质。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让学生找的反常表现,即与常人不同的表现,让学生还原人性:一般人怎么做?他是怎么做?从而让的形象更鲜明。《红楼春趣》中同样,当宝玉没有得到大鱼和螃蟹风筝时,让学生设想别的公子哥会什么反应,从而感受宝玉的善良、随和……
6、教师课堂上要具备幽默的潜质。对学生的错误、课堂插曲不急躁,不批评,巧妙转化,
如:面对不认真听讲、重复别人的孩子,教师没有及时打断批评,反而能寻找契机,给孩子契机,提供三种可能让孩子选一选(1、没听清2、觉得他说的不完整想补充、3、觉得很重要想再强调,)孩子选了第二种,老师适时让生给掌声,孩子热泪盈眶,老师讲原因,学生不爱发言,为这次发言鼓掌。还有如《枫桥夜泊》中当出示了几个诗人都共同写到钟声的诗句时,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实则想让生回答,为什么这么多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钟声呢?可当一个孩子说“这钟会不会被敲烂?”这显然是一个很离谱的问题,但老师却幽默的说:啊,你这个担心可能有些多余哈,不过也正说明,你对这个钟是十分挂念、情有独钟哦!不但巧妙化解课堂尴尬,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又引向了主题。
8.教师要博览全书、丰富阅读,善于扩展资料深化主题,才能达到高度,超越文本。要想让你的课堂深深地吸引学生,不仅仅是讲课本上有的,更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超越课本,深化文本。如《好的故事》中大量背景资料的拓展补充,《红楼春趣》中脂本和程本的认识了解。《爱莲说》中对作者周敦颐事迹的介绍,《城南旧事》后记中作者写这部小数的真正意图等,都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阅读知识储备量和历史文化积淀。
听王老师的语文课,真是——听君一堂课,唤醒十年书!
王老师的这个讲座从三方面来进行:
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导读、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整本书导读单的使用。
这三方面非常系统的为我们介绍了,导读什么?导读的策略?导读单的设计?导读单的使用?
一.“快乐读书吧”的设计框架
导读要从主题、文体、书目、策略四个方面来关注
二.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
小独单的设计要从功能定位、文体导向、要素迭进几方面进行。
一本书的功能可以挖掘的内容可能是无限的,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找到一个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来进行导读。
比如六年级的《童年》,这本书是,从快乐读书吧导语中,我们知道要关注的人物。
人物有很多,但要关注到主人公,要关注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此来设计导读单。
四年级上册《神话传说故事》,可以与语文要素相结合来设计导读单。
与教材第二、第三、第四单元的阅要素结合,设计导读单。
同时也要关注到文体,根据文体来设计导读单。
比如五年级《水浒传》阅读,关注到古典的回目。
三.导读单的使用
不同的课型目的是不一样的,导读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书本有初步的了解;推进课时学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疑惑;整理课是读完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交流讨论;延伸课,围绕着本书的阅读进行延伸活动。
上面是王崧舟老师《城南旧事》整理课导读单
快乐读书吧,让阅读从课外走向的课内,让课外阅读课程化;同时,让原来自由散乱的阅读,变成了有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有评价的阅读,对于提升孩子们的整本书阅读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导读
“快乐读书吧”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导读策略,也是“快乐读书吧”的语文要素:
二、整本书导读的基本策略
1. 功能定位策略:一本书我们通常锁定一个语文要素。
2. 文体导向策略:有的书是,有的书是童话,有的书是科普文章,有的书是历史故事,文体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书应该采用不同的读法。
3. 要素迭进策略:整本书的阅读要跟语文书当中的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累积了的语文要素(就是相关的语文知识和关键能力)要相辅相成。之前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要素,要为这一个整本书阅读服务,称之为要素迭进。
三、整本书导读的实施原则
课型不同。目标不同
导读课:这本书学生还没有读,通过导读课激发兴趣
推进课:学生已经在读这本书了,但是他没有全部读完。有的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障碍,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了倦怠。这个时候需要有一种课型,我们称之为推进课。通过推进课,能够承上启下,对前面的一段阅读有一个回顾,对后面的一段阅读又有一个新的设计和新的推进。总之呢,要让学生可持续地读。
整理课:整本书已经读完了。有很多收获需要整理,需要把学生的经验结构化,并且需要由感性的阅读经验上升到理性的概括和认知,在这个归纳整理的基础之,还要学生去读更多更好的书,这就是整理课的目标。
四、《城南旧事》导读策略
《城南旧事》是一堂整理课,本课的导读策略如下:
1. 简化:梳理整本书的结构。
(1)借助表格,梳理整本书的结构
《城南旧事》中有五个故事。五个故事既相对,又相互联系,主人公小英子贯穿始终。每一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即离别时间、离别地点、离别主角还有离别方式。离别时间、离别地点相对比较容易,直接出示在表格中,离别主角要学生梳理,离别方式要学生确认。
(2)通过“猜一猜”游戏,梳理人物性格:先出示所有人共同的特点——心地善良、苦命、爱孩子——因为是共有特点,猜五个人物都正确;再出示每个人特有的特点:像个“疯子”——秀贞,想要看海去——“小偷”,追求自由——兰姨娘,勤劳质朴——宋妈,表面看起来很严厉——爸爸。学生同中辨异,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2. 深化——把握整本书的主旨
《城南旧事》的主旨:离别、成长
英子的成长每一次都是在离别当中实现突变的。从跟秀贞的离别开始,她在成长到跟爸爸的离别,她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大人了。
(1)创设情景、渗透主旨:《送别》
(2)梳理结构、明确主旨:表格
(3)聚焦典型、体会主旨:选择“爸爸的花落了”,聚焦典型,让学生深入体会英子的成长过程中怎样受到爸爸的影响,理解爸爸的对英子的成长有怎样的触动。
(4)进入角色、内化主旨:进入英子的角色,通过英子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话想说,让学生体会“我”在一次次离别中成长,体会关于离别和成长的主旨.
3. 内化,接受整本书的滋养
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读写和审美与道德。受到书本“爱和善良”的滋养
(1)敞开(敞开学生自己的审美,进入人物角色、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想与人物对话)
(2)沉浸(沉浸其中、完全忘我、把中的一切都当成真的)
(3)链接(链接学生自己的生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将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如是你,你会怎样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